10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并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长期发展目标,旨在2025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11亿吨标煤以上,2030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15亿吨标煤以上,有力支撑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
目前,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保障电力供应的新力量,并且在2023年的发电装机占比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
为了进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安全可靠替代能力,《指导意见》从供给能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侧资源调控、电力系统调节等四方面进行强化布局。
《指导意见》表示,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推动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科学有序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统筹推进水风光综合开发。就近开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稳步发展生物质发电,推动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加快提升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估、功率预测、智慧调控能力。推进构网型新能源、长时间尺度功率预测等新技术应用。推动既有建筑屋顶加装光伏系统,推动有条件的新建厂房、新建公共建筑应装尽装光伏系统。推动新建公共建筑全面电气化,推广电热泵热水器、高效电磁炉灶等替代燃煤燃气产品,推动高效直流电器与设备应用。在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地区及有稳定热水需求的建筑中积极推广太阳能热应用。在具备条件的农村地区积极发展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发电。推进有条件地区生物天然气进入管网,因地制宜推进乡镇集中供热,优先利用地热能、太阳能等供暖。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推动5G基站、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等与光伏、热泵、储能等融合发展。开展深远海漂浮式海上风电、年产千万立方米级生物天然气工程等试点应用,推动光热与风电光伏深度联合运行。推进光伏治沙、光伏廊道和海洋牧场等深层次立体化发展,形成深度融合、持续替代的创新替代发展局面。当前,随着可再生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光伏和风电两大主力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球向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转变正在推动对能够处理高压和长距离能源传输的专用电缆的需求;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光伏发电站用电线电缆需求量井喷式增长;在新能源推进过程中,尤其是海上风场资源的开发,使得海缆需求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可再生能源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柔性直流输电、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等先进技术迭代,加快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电网。加强可再生能源和电力发展规划的衔接,推动网源协调发展。推动电网主干网架提质升级,加强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建设,优化调度控制,优先调度可再生能源电力。持续优化配电网网架结构,加快配电网一、二次融合和智能化升级,优化配电网调度机制,提升配电网灵活性和承载力,支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加强热力、燃气管网及氢能供应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强化管网互联互通,就近接纳更多非电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的加快推进,能源生产、输送和各环节各领域技术正在创新迭代。聚焦能源清洁化、电气化、智能化、集成化等能源转型重要领域,将推动超大容量、超远距离特高压技术、特高压柔性直流技术、特高压长距离大容量海底电缆技术等研发和应用。不断提升电网信息化水平,主要包括输电网的传输与资源配置能力、智能监测与预警能力、输变电设备与线路一体化调控能力等,这些需求和要求也对线缆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进一步加强电力系统调节方面
加强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推动自备电厂主动参与调峰,优化煤电调度方式,合理确定调度顺序和调峰深度。《指导意见》也对储能方面进行部署。比如,研究推进大型水电站优化升级,有序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加强新型储能技术攻关和多场景应用。推进长时储热型发电、热电耦合、中高温热利用等光热应用。此外,《指导意见》鼓励生物质发电项目提供调峰等辅助服务。储能是促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电、并入常规电网的必要条件。随着“双碳”目标深入推进,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保持较快增速,电力系统对新型储能等调节资源需求快速增加。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5852万千瓦/1.28亿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约86%。作为储能系统的重要零部件,储能系统用电缆也将伴随着其整机的发展迎来发展的黄金期。随着能源供应的愈发充足,蓄能技术就变得愈发重要。预见抽水蓄能将主导储能领域,该领域需要用到的电缆产品基本要求是:高电压等级、大截面。如吉林敦化抽水蓄能电站,使用交联聚乙烯高压电缆电压500千伏,截面800mm²,单根长度超过1500米。未来,这类产品的市场需求会增大,技术指标也会不断升级。当然,像飞轮储能、电化学蓄能等也将会梯次出现在未来能源储存市场上,也均和电线电缆产品和技术有着密切关联。引用 | 21世纪经济报、国家能源局、中国能源报、《中国电线电缆行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中国基金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