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资源部正式公布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由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联合长安大学、南京大学共同建设的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获评优秀,引发关注。本次评估期内,该实验室在“地裂缝地面沉降分布式光纤监测关键技术研发及其应用”“苏南地区地裂缝发育扩展机制与预测预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原创性成果,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科技创新平台。上世纪8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苏锡常地区由于不均匀沉降产生了地裂缝,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共调查发现20多条地裂缝,长度累计23千米。最早在无锡市东亭镇发现的第一条地裂缝,长度达六七百米。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工程师刘明遥表示,过度开采地下水是引起苏南地区地面不均匀沉降最主要的原因。地裂缝对道路、民房、桥梁、管线等造成重大损坏,动辄数百栋民房开裂成危房,随着房子、地基下沉,河道水线上升,圩区面积不断扩大,农田水渍化加重。2000年,为快速遏制地面沉降发展迅速的态势,江苏省颁布《关于在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决定》,在全国率先通过立法实施地下水禁采,并宣布到2005年实施全面禁采。2012年,自然资源部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获批在南京建设,2016年高分通过验收,正式挂牌。实验室采用新型光纤监测技术用于监测土体内部形变。“基于光纤监测原理的地裂缝监测传感器,从以前的点式监测发展到现在的分布式监测,获取一条线上所有点的变形。常规监测设备是把监测点放在哪里就测哪里,现在监测线路经过的地方都能监测。”实验室地裂缝光纤传感器研发与测试室技术专家卢毅介绍,实验室针对地裂缝形变特点,研发多种光纤传感器,特别是地裂缝大变形的特点,变形测试精度可以达到5个微应变。同时,研发的传感器可以测试地裂缝区域水位、温度等的变化。实验室将研发的光纤传感器布设到地裂缝区,如果裂缝变大,拉伸时会有变形。通过自动化手段,光纤传感器实时将地裂缝变化情况、建筑形变情况传送回监测平台。目前,光纤传感器已应用于如东小洋口、无锡光明村、苏州黄棣镇等地监测地面沉降,可远程自动发回实时数据。以苏锡常地区的基岩潜山型地裂缝为基础,实验室构建了国际上首个“采水型”地裂缝物理模型。实验室办公室主任张岩介绍,模型主要利用光纤监测技术开展试验研究,还原地下水开采过程地裂缝发育演化过程。实验室与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和南京大学联合攻关,首次引入界面元实现野外实际地裂缝定量预测预警,地裂缝的模拟预测与预警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科学技术部主任龚绪龙表示,江苏的地面沉降,生命周期处于晚年,而且部分地区地面沉降在反弹。目前,实验室已构建地面沉降、地裂缝监测网络,包括GPS监测点239座、基岩深标12座、分层标7组、水准控制剖面260千米,另有配套的地下水长期观测站网,部分站点已实现对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和数据实时传输。江苏地裂缝灾害已被成功遏制,但中国的汾渭盆地、华北平原,还有正在活动的地裂缝。龚绪龙说,“解决了江苏的问题,实验室将立足全国地裂缝灾害开展创新研究,为我国地裂缝灾害防治提供支撑,把江苏经验用于全国其他发生地裂缝危害的区域。”据悉,实验室建设以来,不仅把研究区域由苏南扩展到汾渭盆地,同时走向国际,开展了东非裂谷区地裂缝机理与防控研究,进一步扩展了地裂缝成因机理与成因类型方向的研究。来源 | 上缆所传媒
引用 | 新华日报、江苏自然资源、国土资源部网站
文字 | 周 炯
编辑 | 常 佳
审核 | 何晓芳
【免责声明】本文所收集的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文章仅供参考。如本文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速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