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中国线缆产业最具竞争力企业》评测活动于5月18日启动,申报截止时间为7月10日,百强榜单将于9月3日在上海举办的中国电线电缆行业大会上发布。评测活动自2014年开始已连续开展10年,秉承公平、公正、科学的原则。10年间,评测组走访调研了300多家线缆企业,入围榜单的线缆企业为行业领头、区域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企业。近日,评测组赴云南省昆明市、重庆市集中走访调研了当地多家电线电缆生产企业,对西南地区电线电缆市场进行深入调研。调研中,评测组与被调研企业的相关人员从企业发展、人才培养、生产销售、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等方面多角度交流,并现场考察工厂生产、设备、检测等情况,全方位了解线缆企业经营发展状况。评测组期待线缆企业秉承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宗旨,走出各自的特色经营道路,让中国的线缆产品和品牌走出西南、走向全国、远销海外,提升西南地区线缆产业整体的竞争力。来源 | 中国线缆产业最具竞争力企业评测组编辑 | 常 佳审核 | 何晓芳【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上缆所传媒”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8月22日,历时三年,全国首条525kV直流海缆在国网舟山供电公司海洋输电工程技术实验室通过预鉴定试验,意味着525kV直流海缆具备使用条件。“国蛟一号”国家海洋输电技术又一次填补行业空白,为岛际联网,海上新能源远距离、大容量输送提供可靠通道保障。作为“国蛟一号”国家海洋输电技术的重要研究项目,超高压海缆是岛际联网和海上风电场的重要设备,是整个风电场运行网架中的能源“大动脉”,验证其是否具备应用条件至关重要。海缆预鉴定试验可以充分验证海缆本体、接头(含工厂接头)和终端等各方面性能,是海缆应用前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此次试验对象为525kV直流海缆,是全国电压等级最高的直流海缆。国网舟山供电公司海洋输电工程技术实验室为试验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适宜环境和精准条件。国网舟山供电公司于2021年启动该实验,历时三年对海缆进行“专科体检”,对海缆进行机械预处理、泄漏电流试验、直流耐压试验、直流叠加冲击电压试验和8760小时的长期电压试验,全程由国际权威检测机构KEMA实验室见证,试验结果表明该海缆满足投运要求。据了解,国网舟山供电公司海洋输电工程技术实验室是国内唯一专业从事海洋输电领域技术研究的机构,具备海洋输电技术“最强试验水平”。针对525kV直流超高压海缆户外试验需要,国网舟山供电公司海洋输电工程技术实验室联合试验设备厂商研发了全国首套5600kV大容量气体冲击设备,可为800kV及以下海缆的直流叠加冲击电压试验提供了装备支撑。此外,为掌握直流电缆线路在运行时受暂态冲击电压作用的影响,国网舟山供电公司充分应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00kV直流电缆系统试验及运维技术”的科研成果,成功验证525kV直流海缆的冲击电压耐受能力。此次试验是“国蛟一号”国家海洋输电技术的一次生动实践,极大增强了“国蛟一号”在高压直流电缆试验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对我国大规模开发海洋能源掀起推波助澜影响,为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来源 | 中国网编辑 | 常 佳审核 | 何晓芳【免责声明】本文所收集的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文章仅供参考。如本文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速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8月17日凌晨3时50分,经过360分钟的封锁施工,新建昌景黄高铁引入横岗站改工程Ⅰ级封锁施工圆满结束,标志着昌景黄高铁正式接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此次站改施工完成,为今年年内昌景黄高铁具备开通运营条件,贯通既有杭黄铁路奠定了基础。横岗站更名为南昌南站(以下统称“南昌南站”),原南昌南站更名为青云谱站。南昌南站位于江西省南昌县,处于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京港通道”,衔接京九铁路,杭昌、昌赣、沪昆高铁及昌福铁路5条干线铁路。这次站改将新建昌景黄高铁接入南昌南站,以此联通京九铁路、沪昆高铁、京港高铁、昌福高铁,东接京福高铁和杭黄高铁。南昌南站改施工涉及5条铁路干线共12个接发车方向,作业范围广、专业交叉多,施工流程复杂。为此,施工中各专业人员密切合作,顺利完成了道岔改造18组、线路改造1183米、组立接触网支柱104根、架设调整线索39.8条公里,敷设信号光电缆93.8条公里等施工任务。据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消息,8月22日,随着祁门南牵引变电所最后一个断路器顺利合闸,昌景黄高铁安徽段供电线路成功通电,标志着昌景黄高铁接触网全线送电成功,为即将开展的全线联调联试奠定了坚实基础。接触网送电是将高铁沿线地方电网的高电压,通过铁路牵引变电所转化为27.5kV单相工频交流电后,再输送到高铁线路上方的接触网上,为高铁列车运行提供动能。此前一日,昌景黄高铁江西段供电线路已成功通电。据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项目负责人介绍,送电成功后,高铁沿线范围内的供电线路、接触网及设备设施都将处于带电状态,为下一步联调联试提供了动力保障。据了解,昌景黄高铁起自江西南昌经景德镇终至安徽黄山,正线全长289.9km,设计时速350km,其中江西段200.3km,安徽段89.6km,线路多次跨越大江大湖,横跨鄱阳湖平原,贯穿黄山山脉。昌景黄高铁自开始建设以来,塔吊林立、机械轰鸣、车来车往,处处都是“火热”的施工场景。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线缆企业的参与。根据《中国铁塔江西省分公司2023年昌景黄铁路公网覆盖工程的电力电缆项目(第二次)中标候选人公示》文件,江苏亨通电力电缆有限公司、河北金力电缆有限公司分别成为第一和第二中标候选人。根据《中国铁塔江西省分公司2023年昌景黄铁路公网覆盖工程的光缆项目中标候选人公示》文件,南京华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成为第一和第二中标候选人。根据《安徽铁塔昌景黄高铁红线内公用通信网络工程漏缆采购项目中标结果公示》文件,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成为唯一中标人。铁路部门表示,昌景黄铁路建成通车后,将串起皖赣两省“名城、名镇、名湖、名山”等丰富文旅资源,形成江西连通长三角的又一条高铁大动脉,对优化区域综合交通结构、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助力赣东北地区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加快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来源 | 上缆所传媒引用 | 中国新闻网、中国铁建、中国铁塔电子采购平台文字 | 常 佳编辑 | 常 佳审核 | 何晓芳【免责声明】本文所收集的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文章仅供参考。如本文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速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近日,自然资源部正式公布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由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联合长安大学、南京大学共同建设的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获评优秀,引发关注。本次评估期内,该实验室在“地裂缝地面沉降分布式光纤监测关键技术研发及其应用”“苏南地区地裂缝发育扩展机制与预测预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原创性成果,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科技创新平台。PART1苏锡常地区曾深受地裂缝之害上世纪8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苏锡常地区由于不均匀沉降产生了地裂缝,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共调查发现20多条地裂缝,长度累计23千米。最早在无锡市东亭镇发现的第一条地裂缝,长度达六七百米。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工程师刘明遥表示,过度开采地下水是引起苏南地区地面不均匀沉降最主要的原因。地裂缝对道路、民房、桥梁、管线等造成重大损坏,动辄数百栋民房开裂成危房,随着房子、地基下沉,河道水线上升,圩区面积不断扩大,农田水渍化加重。2000年,为快速遏制地面沉降发展迅速的态势,江苏省颁布《关于在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决定》,在全国率先通过立法实施地下水禁采,并宣布到2005年实施全面禁采。PART2实验室如何破解大地“伤痕”2012年,自然资源部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获批在南京建设,2016年高分通过验收,正式挂牌。实验室采用新型光纤监测技术用于监测土体内部形变。“基于光纤监测原理的地裂缝监测传感器,从以前的点式监测发展到现在的分布式监测,获取一条线上所有点的变形。常规监测设备是把监测点放在哪里就测哪里,现在监测线路经过的地方都能监测。”实验室地裂缝光纤传感器研发与测试室技术专家卢毅介绍,实验室针对地裂缝形变特点,研发多种光纤传感器,特别是地裂缝大变形的特点,变形测试精度可以达到5个微应变。同时,研发的传感器可以测试地裂缝区域水位、温度等的变化。实验室将研发的光纤传感器布设到地裂缝区,如果裂缝变大,拉伸时会有变形。通过自动化手段,光纤传感器实时将地裂缝变化情况、建筑形变情况传送回监测平台。目前,光纤传感器已应用于如东小洋口、无锡光明村、苏州黄棣镇等地监测地面沉降,可远程自动发回实时数据。以苏锡常地区的基岩潜山型地裂缝为基础,实验室构建了国际上首个“采水型”地裂缝物理模型。实验室办公室主任张岩介绍,模型主要利用光纤监测技术开展试验研究,还原地下水开采过程地裂缝发育演化过程。实验室与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和南京大学联合攻关,首次引入界面元实现野外实际地裂缝定量预测预警,地裂缝的模拟预测与预警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科学技术部主任龚绪龙表示,江苏的地面沉降,生命周期处于晚年,而且部分地区地面沉降在反弹。目前,实验室已构建地面沉降、地裂缝监测网络,包括GPS监测点239座、基岩深标12座、分层标7组、水准控制剖面260千米,另有配套的地下水长期观测站网,部分站点已实现对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和数据实时传输。江苏地裂缝灾害已被成功遏制,但中国的汾渭盆地、华北平原,还有正在活动的地裂缝。龚绪龙说,“解决了江苏的问题,实验室将立足全国地裂缝灾害开展创新研究,为我国地裂缝灾害防治提供支撑,把江苏经验用于全国其他发生地裂缝危害的区域。”据悉,实验室建设以来,不仅把研究区域由苏南扩展到汾渭盆地,同时走向国际,开展了东非裂谷区地裂缝机理与防控研究,进一步扩展了地裂缝成因机理与成因类型方向的研究。来源 | 上缆所传媒引用 | 新华日报、江苏自然资源、国土资源部网站文字 | 周 炯编辑 | 常 佳审核 | 何晓芳【免责声明】本文所收集的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文章仅供参考。如本文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速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根据国家电网电子商务平台公示的信息,2023年国家电网输变电设备集招截至7月份已完成3批,金额分别为126亿元、160亿元、117亿元,合计403亿元,已达去年总金额的80%。对应批次看,2023年第一批集招较同期增加44亿元,增幅54%;第二批较同期增加74亿元,增幅86%;第三批较同期增加11亿元,增幅10%。同时,川渝、胜利、黄石等特高压交流工程,金上-湖北、陇东-山东、宁夏-湖南、哈密-重庆特高压直流工程陆续核准开工,特高压交直流输电通道建设加快。电线电缆的需求与电力行业发电装机及电网建设密切相关。电网投资高景气形势下,众多线缆龙头企业订单“火力全开”。球冠电缆发布公告称,公司近日中标南方电网及国家电网相关项目,中标金额合计约为2.68亿元,具体中标项目涉及南方电网2023年配网材料第一批框架招标项目、国家电网有限公司2023年第四十八批采购、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2023年第一次配网物资协议库存公开招标采购项目等。该公司表示,上述项目的中标将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产生积极的影响,公司将按照合同要求组织生产、交付工作。远东股份发布公告称,2023年7月份,公司收到子公司中标/签约千万元以上合同订单合计为人民币15.36亿元。2023年1-7月,公司收到子公司中标/签约千万元以上合同订单合计为145.87亿元,同比增长16.27%。智能缆网业务1-7月累计中标/签约千万元以上合同订单为135.17亿元,同比增长17.54%,其中7月中标/签约千万元以上合同订单为14.00亿元。继近期持续中标多个特高压项目后,公司再次中标中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送电特高压工程——陇东-山东±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陕西延安黄河大跨越工程等项目。航天瑞奇最近同样喜事不断:各类光伏、新能源专用电缆的订单接连上门,即使24小时加班生产,订单也排到了年底。最新研发出的耐高温型电动汽车车内高压线样品也已通过第三方检测,正在小批量供货,来自全国的订单源源不断。“订单忙”还反映在海缆板块。今年上半年,全球新增风电装机的四成多都出自我国,目前,我国风电总装机已经达到3.89亿千瓦,由此带来的海风海缆招标热度不减。在刚刚公示的江苏大丰800MW海上风电项目海缆采购中标候选人名单中,中天科技以13.04亿元的投标报价位列第一候选人。据悉,项目采购包括总长约208.64km的35kV集电线路海缆以及总长约61.4km的220kV送出海缆。此前,其控股子公司中天科技海缆出海成绩亮眼,中标12.09亿元丹麦海上风电项目,供货产品主要为275kV高压交流海底光电复合缆。据东方电缆2023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的消息,截至7月底,公司在手订单80.01亿元,其中海缆系统39.16亿元(220kV及以上海缆约占42%,脐带缆约占28%),陆缆系统27.14亿元,海洋工程13.71亿元。此外,东方电缆继在荷兰设立全资子公司后,中标国际首根NFXP脐带缆项目,成为脐带缆领域国内首家全球供应商,海外市场拓展顺利。来源 | 上缆所传媒引用 | 新华网、证券之星、证券时报、长江日报、证券日报文字 | 常 佳编辑 | 常 佳审核 | 何晓芳【免责声明】本文所收集的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文章仅供参考。如本文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速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2023.08.18根据央视新闻报道,8月18日12时30分,随着运行电流参数达到2160.12安培,上海电缆研究所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世界首条35千伏公里级超导输电示范工程顺利实现满负荷运行,此举也进一步刷新了我国商用超导输电工程最大实际运行容量的纪录。该示范工程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总长度1.2公里,连接两座变电站。整个工程核心的材料、技术和装备上实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2021年12月正式投入运行以来,已连续安全稳定运行超过600天,累计为上海徐家汇商圈、上海体育馆等核心区域4.9万户用户供电近3亿度,开创了公里级超导电缆在大型城市核心区域运行的先例。早在2003年,上海电缆研究所作为超导电缆技术研发起始单位组建了攻关团队。2005年,进一步联合了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电缆厂等产学研用单位,组成了绝缘高温超导电缆系统开发团队,开始联合开发。2013年12月9日,上海电缆研究所牵头建成国内首套50米、35kV、低温绝缘高温超导电缆并在上海宝山正式挂网运行。2019年2月,国内首条公里级高温超导示范工程正式宣告启动,并于2021年12月,在徐汇区工程现场完成敷设并正式投运至今。超导输电,是当今电力行业最具革命性的前沿技术之一。其原理是在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环境中,利用超导材料的超导特性,使电力传输介质接近于零电阻,电能传输损耗趋近于零,从而实现低电压等级的大容量输电。一条超导电缆的输送容量相当于四到六条相同电压等级传统电缆。 I ♡ SECRI 下一步,电缆所将优化战略性布局,深入开展线缆领域共性技术研发,在新材料、轨道交通、架空导线、海底电力电缆、光电复合线缆等领域,形成系列技术成果。同时,发挥好国重实验室、标委会、学会、协会等平台集聚效应,进一步集中科技创新产生的技术优势,围绕国家重大工程需求和行业关键共性需求,进一步拓展科技服务领域,构建相关技术领域的技术整合、优化、配套与转化协同的科研转化、科创新平台,增强公司作为上海科创力量单元的发展新势能。延伸阅读高温超导电缆是一种采用高温超导材料作为导电体并能传输大电流的电力装置,具有损耗低、节省能源,体积小、容量大,绿色环保等优点。在城市电网改造、综合管线入地、狭窄走廊主干电网、交/直流互联环网、重负荷集中供电以及以钢铁厂为代表的高能耗用电企业等场景发挥重要作用,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有助于改变电网的生态,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革命性技术,也是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之一。...
8月17日,阳江青洲一、二海上风电场项目海缆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首条500kV三芯海缆现场耐压试验一次通过,标志着世界电压等级最高的三芯海缆得到成功应用。青洲一、二项目采用的500kV三芯交联聚乙烯绝缘钢丝铠装海底电缆,总长度约60km,是世界首条应用于工程的500kV三芯海底电缆,也是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单根最长的海底电缆,其生产制作、装船运输、敷设安装和现场交接试验,在世界上均属首次,成功打破了国内外超高压海底电缆采用单芯海缆传输的局面。该项目海缆敷设共两个回路,双向连接了海上升压站和陆上集控中心。此次完成的是首回路60km海缆耐压测试,与此同时,第二回路海缆敷设也进展顺利。与单芯海底电缆相比,双回三芯海缆无论在占海面积更小、可靠性更高、耐压试验更易实施,还是在加快调试并网时间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据悉,这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海缆由宁波东方电缆自主研发、生产制造和施工敷设。东方海工总经理何行高表示,科技创新是推动行业进步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东方电缆将继续研发和应用先进的材料和工艺,以提高电缆的品质和性能。同时,中国能建广东院作为青洲一、二项目的EPC总承包方,深入开展500kV海底电缆专项攻关工作,对单芯、三芯海底电缆的电气参数、载流量、无功配置、成熟度和可靠性等技术指标,进行了大量的综合比选论证,开创性地提出了2回、3×800平方毫米截面的500kV三芯海底电缆送出方案。2022年6月,该设计制造技术方案顺利通过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雷清泉为组长的专家组评审,并获得高度评价。(→点击回顾)在海缆施工阶段,为提高敷设效率和安全性,广东院项目部超前策划,锁定高性能海缆敷设船,组织各参建单位对施工窗口期进行研判,确保海上敷设一次完成。针对登陆段铸铁套管,采用半自动化施工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工效。在过航道和硬质地层时,采取降低敷设速度和加大埋设犁的入土深度等措施,保证埋深满足要求。2023年春,500kV海缆成功下线、装船发运。2023年7月,海缆完成海上敷设。青洲一、二项目位于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沙扒镇附近海域,由广东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场址水深范围35-43m,中心离岸距离50-55km,规划装机容量为1000MW,共布置92台单机容量为11MW的国产抗台风型海上风力发电机组,配套建设500kV海上升压站和陆上集控中心各1座。青洲一、二项目500kV三芯海底电缆的成功应用,对于促进我国海缆设计制作和船机设计制造水平的提升,以及带动我国制造业和海上风电产业链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为电网提供清洁电能36亿度,与同等规模燃煤电厂相比,每年可节省标煤消耗约10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78万吨。来源 | 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南方+客户端编辑 | 常 佳审核 | 何晓芳【免责声明】本文所收集的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文章仅供参考。如本文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速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近日从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悉,由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光纤传感单元陆续监测到近10次地震信号,探测结果与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时间完全一致。这意味着光迅科技为地震监测提供的新方案有望为地震监测乃至地震预警赋能。光迅科技产品业务部副总经理喻杰奎介绍,研发光纤传感单元起初是为了应用于轨道交通检测、电力线缆检修等领域。研发团队去年赴四川出差时偶遇地震,萌生了运用该设备监测地震的想法,这与当前国内外地震监测预报领域开展的前沿研究不谋而合。喻杰奎说,传统地震监测和预警技术,需依赖精心校准、精准部署且价格昂贵的地震仪,难以实现大批量、高密度部署。光纤传感单元的核心元件是高性能激光器和高精度检测模块,可无损加装在现有光纤网络上,精准捕捉光纤受到外力影响后光信号频率、振幅发生的细微变化。辅以人工智能算法,即可判定是否发生地震以及哪里发生地震,“光纤传感单元创新应用光速测量技术,通过获取每米光纤声波振动数据以监测地震活动。”喻杰奎介绍,光纤传感定位精度达米级,可将现有百千米级的普通通信光缆变成上万个振动传感器;而数百万千米纵横交错的光缆网络利用该技术,则相当于密集部署了数十万个传感器网络,这将大大提高地震监测效率,降低监测成本,对提高地震应对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正如喻杰奎所说,用通信光纤光缆监测地震,确属当前国内外地震监测预报领域的热门前沿。今年6月,密集地震台阵壳幔结构探测新技术与新应用研讨会暨第六届密集台阵学术会议在南方科技大学举行。会议明确指出,随着分布式光纤等密集地震台阵观测手段的发展和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革新,地震学的发展迎来了全新机遇。而在2021年末,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报社主办的中国光学领域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发布,其重磅之一,就是“我国学者利用通信光纤网络实现大地震后的快速响应”。该发布指出,传统区域和全球永久地震台网的空间覆盖不足以提供高分辨率的余震监测,而现有传统地震仪在观测密度、响应速度、实时传输等方面无法兼顾,在震后快速响应上具有较大的局限。如何在震后快速布设密集的地震观测网,是震后监测和救灾的核心难题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下称“中科大”)李泽峰特任研究员与合作者一道,利用分布式光纤阵列(DAS)与其他传统的地震监测技术相结合,极大地提高大地震后快速响应系统的能力,为大震后救灾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就在发布当年,中国地震局已在院内新铺设了600多米环形光纤。光纤接入了中科大和中国地震局团队合作自主研制的DAS和DTS(分布式光纤温度监测)系统,相当于布置了1600个振动和温度传感器开展观测试验。2021年,中科大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AS系统,可利用现有通信光缆进行地震监测和地下空间探测等工作。其技术原理是利用光时域反射技术进行定位。光的瑞利散射对光纤的折射率、长度等变化极其敏感。当光纤受到扰动时,瑞利散射光的强度和相位会发生变化。因此,探测并解调瑞利散射光可获得外界振动信息。中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王宝善介绍,这套设备的三大关键点,是专用激光光源、高灵敏探测系统和高保真解调系统。DAS设备能够将40km长的光缆变成数万个地震传感器,设备监测频率范围为10毫赫兹至20千赫兹,定位精度为3.5m。“光纤与传统地震仪的灵敏度相当,能够感知各种振动信号;但超高密度观测使得光纤具有更高的监测能力”,王宝善说。2021年6月,DAS设备部署在合肥紫蓬山进行连续观测,成功测到宣城2.7级地震、菲律宾6.6级地震、台湾省宜兰县5.8级地震等。在地震局内铺设光纤后,DAS系统记录到10月15日内蒙古赤峰4.7级地震波形数据,与传统短周期地震仪观测一致性良好。中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教授陈旸介绍,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可以监测温度、应变和振动,拓展传统方式无法或难以监测的区域。国外也高度关注DAS技术的发展。2017年,斯坦福大学发表研究报告,称“广泛的地震检测网络已经可以存在于我们的脚下——承载高速互联网的光缆”。斯坦福大学按照数字8的形状安装了三英里(4.8km)光纤,配有激光询问器用于记录运动。据称,斯坦福大学设置的该光纤地震观测台在其运行第一年能够记录800多个事件。这包括来自附近采石场的爆炸声、小型地震,甚至是距离斯坦福大学约2000英里(3220km)的墨西哥中部8.2级地震事件。同样,地震观测站也能够分辨出横波(S波)和纵波(P波)之间的差异,以不同速度记录地震的冲击波。P波通常比S波早得多,但力度较弱,因此检测它们是有效预警系统的关键。到了2020年,谷歌通过检测沿一根海底光缆发送的光脉冲的畸变,成功接收了附近的地震信号。相关论文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论文指出,除了在全球范围内发送数据的主要工作之外,这些海缆有一天可能会在海啸肆虐时向岸上的人们发送预警。论文还称,目前用于检测地震的几乎所有传感器都在陆地上,因此这些海缆可能会填补科学家观察地震活动能力的巨大空白。这种新颖的方法甚至不需要在横穿海底的超过一百万km的光缆的现有网络上安装任何新设备。2022年10月20日,日本《每日新闻》刊登题为《地震观测“从点到线”,精确度提高》的报道。报道称,由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教授篠原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使用日本三陆海岸附近的海底地震和海啸观测系统,比较了现有地震仪收集的数据和利用光纤收集的DAS观测数据。结果显示,DAS观测手段能够以高精度观测到许多地震,包括1.8级的微地震和约2300km外的6级地震。日本东北大学教授西村太志等人组成研究团队,利用沿着日本活火山吾妻山(位于福岛县和山形县交界处)附近道路铺设的普通光纤,对火山和地震进行了DAS观测。先到的纵波(P波)和随后而来的横波(S波)被清晰地捕捉到。DAS观测手段比现有的地震仪更准确地锁定了震源。报道同时提出,在光纤内,散射的光最多只能返回约100km;还有,如何在进行DAS观测的同时兼顾常规通信?篠原认为,通过将测量仪器放入耐压容器并沉入海底,可以进一步扩大观测网规模。至于兼顾常规通信的问题,可以通过按光的波长分配用途或使用备用光纤来解决。中科大王宝善教授团队也表示,与传统地震仪相比,通信光缆记录的信噪仍然偏低,但是单分布式光纤观测具有密度高、性能稳定、应用灵活等优点,可以为复杂(如城市、矿区)和极端条件(如海底、深井)下的地震观测,以及地下水位和城市交通监控提供新的选择。随着高速互联网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通信光缆的覆盖范围和密度都将大大增加,这为DAS技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来源 | 上缆所传媒引用 | 人民网、九派新闻、中国光学、科技日报、人民邮电报、科学通报文字 | 周 炯编辑 | 常 佳审核 | 何晓芳【免责声明】本文所收集的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文章仅供参考。如本文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速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近日,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中心试运行满一年,正式揭牌成立。一年来,国网重庆电力通过该中心处理废铜、废钢铁、废铝达3900余吨,减少碳排放1.6万余吨。在该中心,一台台报废变压器被送进拆解车间,经过去盖、滤油等多种工序,在一套完整的流水线上就能完成解体。各个分拆下来的零部件再按照分类,送到对应的车间,再由专人“点对点”进行精细化处置,完成包括打包、现场过磅、数量统计等操作。电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中心是专业处置电网报废物资的绿色梯级利用产业链中的重要场所。该中心建有细电线分解生产线、钢芯铝绞线分离生产线、电缆拆解生产线、电表破碎生产线等7条专业的报废物资拆解生产线,工种齐全。该中心通过对废旧变压器、开关柜、电力电缆等电网报废退役物资进行拆解,产生并归类出废铜、废铝、废钢铁等各类再生资源物资;对不能利用的变压器油等进行环保处理,避免环境污染。建设过程中,电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中心围绕“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全链条、一体化”目标,不断优化电网报废物资循环再利用流程,规范报废物资处置全过程管理,从源头控制污染源的产生。目前,电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中心每月可拆解电缆600至800吨、导线600至700吨、开关柜400至600面、变压器400至600台。该中心有一套完整的报废物资处置链,各单位报废的变压器、开关柜、电力电缆等物资经提报、审核、拆解后,在国网电子商务平台再生资源交易专区进行处置。来源 | 国家电网报编辑 | 常 佳审核 | 何晓芳【免责声明】本文所收集的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文章仅供参考。如本文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速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导读海底电缆(以下简称海缆)在线监测主要分为路由在线监测与本体在线监测,前者主要包括水上与水下监测两方面。水上监测通常利用海事部门的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和船舶交通服务(VTS)等手段,实时监测海缆路由区域的船只与障碍物,防止过往船只在海缆路由区域内抛锚。同时,为弥补上述系统漏报率高、被动接受等缺陷,还可采用岸基雷达系统进行协同监视。近年来,随着大批新技术、新装备的涌现,路由在线监测也衍生出新领域,如基于无人机、自主式水下航行器(AUV)等的路由监测系统,并逐渐得到应用。海缆近岸段监测主要包括红外观测、高清视频监测等,可为上述监控手段提供近岸段补充。海缆本体在线监测通过与海缆复合或捆绑光纤作为传感器,在线监测并记录海缆应力、应变、工作温度和振动等参量,评估海缆运行状态。精读✎海缆温度、振动、应力在线监测技术1分布式光纤在线监测技术分布式光纤在线监测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分布式测量技术,通常包括后台主机和测量光纤,光纤在测量系统中既作为传感器,又作为信号传输通道。通过在海缆沿线敷设光纤,实时监测全线海缆的温度、振动、应力的分布情况。分布式光纤在线监测技术具有抗电磁干扰、耐高压、尺寸小等优点,在实际应用中效果较好,尤其是温度测量具有良好的准确度,这对提高海缆线路的有效传输容量具有重要作用。光纤测量技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利用拉曼散射、布里渊散射和瑞利散射等现象实现传感功能,光纤中光的散射示意图见图1。目前,国外已研究出先进的光纤监测技术,如基于支持向量机(SVM)、单斜坡法、模式识别等手段的海缆温度、振动与应变等信号监测,取得显著进展,并在海缆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国内的国网电科院、南网科研院、各大高校等也已成功研制出各种分布式光纤测量系统并投入运行。通过分布式光纤测量系统对海缆运行状态进行在线监测,可以发现海缆运行期间导体温度过高、外力破坏引起的振动和应力变化等异常信息。监测结果对于监测海缆的健康状态、准确预测和实时调整海缆输送容量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图1 光纤中光的散射示意图分布式光纤测量系统的应用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在海缆敷设线路上同时敷设测量光缆和在海缆制造时复合测量光纤。目前,国内110kV及以上的海缆项目大多加装了分布式光纤测量系统,对于新敷设的超高压海缆线路,通常要求敷设光纤系统。国外尤其是欧洲的海缆项目,基本采用在海缆内部集成光纤或光缆的形式。捆绑式敷设所使用的光缆均是单独设计和制造,具有机械强度较高、安装和运行过程中不易损坏等优点,缺点是测量准确度比复合式低。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分布式光纤测量系统仍存在空间分辨率较低(米级)、测量距离受限(基于拉曼散射的光纤传感器,测量距离约为10km;基于布里渊散射的光纤传感器,测量距离约为25km)、受光纤敷设方式影响较大等不足,需在后续的研究和工程实践中解决。2光纤光栅测量光纤光栅属于波长调制型光纤传感器,利用光纤的光敏性特征,形成空间相位光栅,通过调制布拉格光栅中心波长获取传感数据。光纤光栅具有质量小、体积小、耐腐蚀、抗电磁干扰、性价比高等优势,可进行连续高分辨率温度测量,适合在恶劣工况下运行。作为新型温度监测技术,分布式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具有易安装、精度高、稳定可靠等优势,可实现长距离大范围多点测量。国外的光纤光栅测量技术发展较早,相比国内的研究更加成熟。目前,国内的部分海陆缆项目采用了国外设计生产的光纤光栅测量系统,运用效果良好,但系统造价与使用成本较高;同时,国内的一些厂家也在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合作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上,国内的研究成果仍不太成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3红外热成像测量技术红外热成像技术是电力设备温度检测的重要手段,原理是通过检测设备的红外辐射能量,将能量分布图形反映在红外探测器的光敏元件上,以推断设备的温度,进而判断设备是否存在缺陷。电缆设备在运行时易产生电流致热和电压致热,电流致热的主要发热点为电缆终端出线与其他设备的连接点;电压致热主要表现为局部放电和介质损耗导致的发热,典型部位为电缆终端应力锥。红外热成像测量技术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监测方法,与其他测量方式相比,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对设备进行非接触式测量。电缆设备的红外诊断已积累大量经验,目前,行业内已发布红外测量和红外诊断的标准DL/T 664-2016《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针对电缆终端漏油、异常发热等缺陷的红外测量,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均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取得显著进展。另外,各电力运行单位也逐步建立了设备的红外测量档案库,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红外测量将发挥更大的诊断价值。红外热成像测量技术的不足主要为测量时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干扰,不能全天候测量,同时也不适用于直埋海缆本体和电缆附件内部缺陷的检测。✎局部放电在线监测海缆局部放电量与海缆绝缘状态密切相关,其变化表明绝缘可能存在危及海缆安全可靠运行的缺陷。通过检测交联聚乙烯(XLPE)绝缘海缆的局部放电信号,可有效评估海缆绝缘老化情况。目前,监测局部放电的途径较多,主要包括电容耦合法和电感耦合法。1电容耦合法电容耦合传感器是在局部放电信号引起的电场中耦合能量,获得电压信号,可安放在海缆金属屏蔽层内,具有受外界电磁干扰小、稳定性高、可靠性高、结构简单等特点,同时也可以在每组接头处安装电容耦合传感器,这种准分布式结构可对局部放电进行定位,但缺点是制造过程较为严格与繁琐,须确保保护套的抗变形能力与防水性能。该技术应用于海缆时,电缆长度过长会导致传感器检测信号衰减严重,测量精度大幅下降,通常电容耦合法仅在应用于登陆段时具有良好效果。2电感耦合法电感耦合法的原理是将线圈绕在流过放电信号的导体上产生感应电势,反映局部放电信息。罗高夫斯基线圈是一种最典型的电感耦合传感器,其工作频率范围可达10~30MHz,能较好地满足现场局部放电测量要求。电感耦合传感器最常用的安装方法是直接卡在电缆接地线上,其结构简单,安装更换方便,但容易受现场信号干扰影响。由于海缆两端通常直接接地,这种方法往往只能测量终端附近一定范围内的局部放电,无法监测整个路由的局部放电。局部放电信号弱、波形复杂、受外部影响大等问题,是实现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的主要障碍,难点是抑制干扰、信号识别和数据处理,解决方法是将完善的硬件技术和先进的数学方法相结合。目前,国内外专家们试图通过软硬件方法抑制干扰,主要方法有差动平衡法、脉冲极性鉴别法、模拟带通滤波器、数字滤波技术和小波分析等。✎护套电压在线监测当海缆为单芯结构且电压级别较高时,金属护套会产生较高的感应电压。为限制感应电压,对于长度较短的海缆,可在两端将金属护层直接接地;当海缆长度较长时,往往将金属护层外的聚乙烯护套改为半导电护套,防止护套承受高压甚至击穿。但目前仍有一些海缆未采用半导电护套,若护套击穿或破损,将导致海水沿缺口浸入金属护层表面,对其造成腐蚀,因此在线监测护套所承受的电压至关重要。护套电压在线监测方法通过在海缆两端接地线上安装工频电流互感器,监测接地环流固定值和反馈变化值以监测护套电压,现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及相关单位均对该方法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接地电流监测是评估海缆护套状态的重要方式,也是未来海缆在线监测技术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介质损耗角(tanδ)在线监测研究表明,tanδ随着绝缘老化程度的增大而增加,实时测量tanδ,可判定海缆绝缘状况。tanδ在线监测法的原理是检测两个正弦波过零点的时间差,根据时间差和频率获取相位差。该方法对过零点检测设备的稳定性和检测精度要求很高,同时对检测信号要求也较高。但tanδ仅能反映绝缘整体性能的好坏,不能反映因老化、受潮等因素引起的绝缘劣化,因此该方法并未得到大范围推广。✎海缆路由在线监测主要技术1基于AIS的海缆综合监控系统该系统以AIS为基础,利用电子海图对海缆路由沿线划定警戒区域,通过软件开发实现对进入警戒区域后停留或是疑似停留的船舶自动报警提示(报警信息同时记录在数据库中,可供查询);同时记录进入禁锚区的船舶的实时航行轨迹,并自动生成该区域可疑船舶列表。基于AIS的海缆综合监控系统的相关信息是通过无线传输模块以点对点的方式传输至各光纤熔接点,再通过电力通信光纤将数据传回电力局海缆监控中心。此外系统还能自动调用视频监控对该区域进行实时现场图像监视。基于AIS的海缆综合监控系统集成计算机、无线通信、全球卫星定位、电子海图等技术,实现了对海缆的全天候监控。通过集成各类信息,实现对海缆路由区域船舶异常状况的主动报警,并将国际电子海图标准IHO S-57应用到海缆领域,实时更新电子海图数据。系统自动接收海缆保护区的过往船舶信息,当发现有船舶处于海缆保护区内,并无法满足系统规定的时间和速度时,将立即启动报警程序。系统将自动定位到异常区域,重点监控异常船舶,并及时将情况反馈给有关部门,避免事故发生。在海缆警戒区域的海图上,设置流量统计线,统计过往船舶数量,重点监控流量较大的区域。现AIS已在国内的主要交直流海缆项目中得到广泛运用,包括南澳±160kV直流海缆工程、舟山±200kV柔直输电工程、如东交直流海缆工程等。2VTS系统及岸基雷达监测系统雷达是通过发射电磁波,利用目标对电磁波的反射来发现目标并测定其所在位置和运动状态的设备。岸基雷达监测系统具有受天气影响小、覆盖范围广等优势,配合卫星监控、潜标监控、近岸监控等手段,可实现对海缆保护区的全时监控。由于AIS 系统不能覆盖所有船只,因此雷达系统可以弥补覆盖范围的不足,并且在恶劣天气下可以发现卫星难以发现的目标。雷达系统主要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信号处理机和终端设备等组成。利用岸基雷达监测系统,可以对海缆路由区域内活动的船只进行更精准的监测。海缆运营部门利用雷达数据,可以更好地防止船只在海缆路由区域内违规抛锚,同时对可能威胁海缆的船只事件进行预防,大大提高海缆保护水平。此外,岸基雷达最重要的应用是VTS系统,该系统可提高船舶交通安全水平和交通管理效率以保护海缆设施。VTS系统以岸基雷达为主要探测设备,以数据处理设备为核心,通过通讯手段实时收发船舶交通信息。目前,VTS系统已广泛应用于琼州海峡500kV海缆工程等项目,极大提高了海缆运行状态的监控水平。如何让VTS系统在海缆在线监测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与优势,提高VTS系统在海缆监测体系中的兼容性,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3基于潜标技术的洋流、波浪、潮汐监测潜标是系泊在海面以下对海洋环境、海上活动等进行近距离监测的海上工作平台。潜标以主浮体为依托平台,采用外置或内嵌的方式安装传感单元,通过通信电缆或海面通信浮标传输数据,实现海洋离岸在线监测。海缆路由监测潜标系统主要用于洋流流速测量、海水温度测量、视频测量等。洋流速度的测量可以有效监测海洋环境对海缆稳定性、加盖保护物稳定性的影响,实时监测海缆的完整性。海水温度的测量可以有效监测海水对海缆载流量的影响,也可以作为事故状态下故障定位的辅助手段。水下视频监测可直观地监测海缆路由受外力破坏情况,随着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现可实现深水区耐水压摄像、弱光区红外摄像、高清摄像等功能,对于非法捕捞、违规抛锚等行为具有重要防范作用。目前,国内外对于潜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潜标在海洋中的静、动态力学分析,对于潜标在实际应用时的性能表现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4基于声呐监测技术的探测与定位由于电磁波和光波入水几十米,甚至十几米就迅速衰减,导致无法远距离传播,而声波是海水中唯一能进行远距离传播的能量载体;另一方面,由于水下能见度极低,而水下目标光视觉信息的获取需要较好的光照条件才能实现,因此声呐探测在海缆监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声呐是利用声波在水中的传播和反射特性,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由于不同物体反射声信号的强度和频谱信息是不一样的,声呐的接收设备将接收到的信息经过处理后,与数据库里面的数据进行比对,就能判断出所遇物体的性质和特征,甚至能判别其运动速度和方向,不同类型船只的回音类型及回波特性见表1。表1 不同类型船只的回音及回波特性声呐分为主动声呐(回声定位仪)和被动声呐(噪声测向仪),其中被动声呐多用于常规海缆监测。对于基于声呐的海缆在线监测系统,其供电系统需要铺设专用的中低压海缆,通信系统是通过专用的海底光纤将采集到的信号传输至监控中心。因此,在实际使用时,应结合通航、捕鱼情况,合理布置声呐点位,以达到技术性与经济性合理优化的目标。目前,国内外已有多款声呐设备投入海缆监测的应用场景中,以集成于AUV和遥控潜器(ROV)等载体或海洋“拖鱼”等形式使用。其中欧美厂家研制的声呐设备具有工作深度深(2000m以上)、分辨率高(厘米级别)、抗干扰能力强等优势,但造价和使用成本较高。近年来,国内的声呐技术发展迅速,部分性能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当,且成本更低,但产品的可靠性等指标仍存在差距,需进一步研究解决。5潜航器潜航器体积小、结构紧凑、密封性好,适合深水作业,根据海缆埋深和海底状况,水深至少可达100m,可抵抗相应水压;工作海域水流流速大,潜航器可在不大于2节的流速下工作;潜航器的水中浮力可调,分为正、负、零浮力,以满足不同工况时的需求;潜航器既可由线缆拖拽式供电,也可由自带高能电池蓄电工作,在紧急情况下还具备自控飘浮并报警等功能。潜航器自配姿态传感控制仪器,埋深测量仪,温度、压力、深度传感器等,能实现对海缆路由的视频监测、坐标和埋深检测、环境参数测量等多种功能。近年来,不少发达国家陆续进行了利用潜航器自动跟踪监测海缆运行状态的工作;同时国产潜航器已经同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北斗定位系统相兼容,具有相当高的水下定位精度,可满足应用要求。6基于无人机的海面全时自动巡航巡检近年来,国产无人机技术有了长足发展,在海缆巡视或应急处置等场景下采用无人机操作,可带来诸多优势。相比巡视船的航速,无人机飞行速度更快,尤其是固定翼无人机,可在极短时间内率先到达事发现场。无人机在第一时间搜寻到涉事船舶后,可以盘旋在船舶上方,通过多种方式向其告知此处海缆的位置及重要性,避免锚害风险。无人机还可同时进行现场核实查证、拍摄取证等工作,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无人机体积较小、质量较轻,飞行能耗与运维成本较低,可大大减少巡视船频繁出海的巨大成本,也可降低维护人员海上作业的频率。无人机的广泛应用标志着海缆应急事件处置进入海空一体化、智能化、人性化的新高度。7基于视频与红外的海缆近岸段实时监控视频监控具有信息直观、丰富等优点,作为海缆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用于安全监控的视频录像,不仅要求其能监视到事件的整个宏观过程,还要能够监控到事件发生的每个细节,使监控视频能够作为取证材料更好地为事件分析提供依据。高清视频监控的技术核心是高速采集摄像机、高速传输网络,及海量存储需求。部分领域应用的高清监控还应配置自动识别功能,以提高无人值守时的监控效率。高清视频监视系统只能实现白天清晰监控,为弥补此不足,可采用红外夜视系统实现夜间对海缆保护区近岸海域现场船只通航情况的实时监控。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原理,成像装置可模拟物体表面温度的空间分布并予以实时显示,红外夜视监控影像见图2。图2 红外夜视监控影像目前,工业级红外夜视系统监测的有效距离可达十几千米,能准确辨认5km以外的常规物体,具有超灵敏、超长距离等特性。8海缆路由立体全时监控海缆路由立体全时监控系统是以雷达、卫星、潜标等为主体,结合近岸监控、水下监控等手段,实现全时立体监控功能,其主要结构见图3。图3 海缆路由立体全时监控雷达监控系统负责中短距离海面监控,误报率低;卫星监控系统负责大范围海面监控,与雷达监控系统相结合可扩大监控范围,提高监控精度;潜标监控系统负责近距离监控,获取目标细节信息。上述监控系统均具备24小时连续工作、实时传输等功能,因此可实现全时监控功能。近年来,立体全时监控系统还增加了其他辅助监控手段,如水下声呐、近岸视频红外热成像监控、故障定位等。通过整合上述监控系统,建立以岸台控制为中心的立体监控网络,可实现对海缆路由的立体全时监控,大大提高海缆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本文阐述了目前国内外主要的、最新的海缆在线监测技术,梳理并说明各种技术的特性和优缺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和改进海缆在线监测技术的对策与建议。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海缆本体在线监测方面。国内外在分布式光纤监测领域已获得大量研究成果,并取得显著进展,但对于其他领域,包括局部放电与护套电压在线监测等,现有的监测方法尚不成熟,仍存在较大的发展与提升空间。2)海缆路由在线监测方面。单一的监测方式往往会存在各种局限性与不足,因此涵盖各监测手段的海缆立体全时监控是今后的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海缆立体全时监控的功能将更加丰富齐全,测量精度更高。《电线电缆》1958年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正式创刊,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管,上海电缆研究所有限公司主办,是电线电缆行业应用类学术刊物。主要栏目有综述、线缆产品、线缆材料、测试技术、敷设运行、工艺设备和经验交流等,报道国内外电线电缆行业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欢迎来稿!【线上投稿入口】http://dxdl.cbpt.cnki.net来源 | 上缆所传媒编辑 | 常 佳审核 | 何晓芳【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上缆所传媒”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