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科技部网站消息,科技部12月4日发布《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2199号建议的答复》。科技部表示,“十三五”期间,已攻克了时速600千米高速磁浮列车核心技术,将依托“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继续支持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工程化技术与运营系统集成技术攻关,研究形成时速600千米高速磁浮试验线方案和商业运营成套解决方案,为我国高速磁浮交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PART.01高速磁浮交通科技攻关成果显著科技部高度重视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技术研发,连续多个五年计划支持高速磁浮交通科技攻关。“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部署了“磁浮交通系统关键技术”项目,由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聚集高铁、磁浮方面优势资源组建联合研发团队,在前三个五年计划研究成果基础上,攻克了时速600千米高速磁浮列车核心技术,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和装备,并开展了高速仿真试验和低速运行试验。在先进制造领域,“十三五”期间,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重点专项部署“高速精密悬浮轴承”项目,研发了高速电主轴验证用磁悬浮柔性转子原理样机,实现跨临界工作转速≥70000r/min,回转精度优于0.003mm,为高端装备轴承技术升级提供支撑。在材料领域,依托“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稀土新材料”重点专项部署“磁悬浮等轨道交通系统用高可靠性稀土永磁材料制备技术”项目,研发制备低成本、高性能、高服役稳定性磁体,为磁悬浮等轨道交通用稀土永磁材料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目前,全球商业运营的城市磁悬浮线路有四条,分别是上海磁悬浮示范线、长沙磁浮快线、北京磁浮S1线和韩国仁川机场磁悬浮线。其中,上海磁悬浮示范线是世界上唯一的高速磁悬浮线路,采用德国TR技术体系,设计时速430千米;其他三条都是中低速磁悬浮线路,采用日本MLU技术体系或中国自主技术体系,设计时速100-120千米。“时速600千米的高速磁悬浮可填补高铁和航空运输之间的速度空白,形成包括航空、高铁、高速磁悬浮和城市交通的速度梯度更加合理、高效、灵活便捷的多维交通架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贾利民曾公开表示。优势凸显,市场也正顺势增长。资料显示,从中国城市磁悬浮行业市场规模来看,2017—2020年分别为42.6亿元、45.8亿元、49.2亿元和53.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7.6%。2021年中国城市磁悬浮行业市场规模为50.9亿元,2022年市场规模达到59亿元,同比增长10%。PART.02多家线缆企业积极入局2021年7月20日,由中国中车承担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600千米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这是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千米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标志着我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高速磁浮铁路系统由线路、车辆、供电、运行控制系统四个主要部分构成,其中,交通系统的驱动由长定子直线同步电机完成。位于轨道上的长定子绕组就是由中压电缆绕制而成。当变频电流通过电缆绕制的绕组时形成强大的磁场,为磁浮列车提供高速运行的动力。这项电缆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任务由上海电缆研究所牵头相关团队共同承担。该公司自2002年开始承担国家“863计划”——高速磁浮交通重大专项:长定子绕组电缆及附件国产化等系列课题。期间,牵头行业优势企业建立联合团队,历经多年的潜心钻研,攻克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出了高速磁浮长定子绕组电缆、馈电电缆等牵引供电系统用电缆及附件系列产品,成功掌握了高速磁浮牵引供电系统用电缆及附件系列产品的集成技术及产业化能力。围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上海电缆研究所与青岛四方展开积极合作,发明提供了高速磁浮系统库内组装轨道、调试线建设全部牵引供电系统用电缆及附件产品,为600千米高速磁浮成功下线奠定了扎实的动力保障。在中低速磁浮方面,长沙磁浮快线是我国首条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浮商业运营示范线,全长18.55千米,设计速度为每小时100千米,于2014年5月开工建设,2016年5月6日正式投入运营。作为湖南省本土企业,金杯电工为该工程提供了直流1500V及WDZA GERS4低压电力电缆,长达72千米。另外,长缆科技12月8日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直流电缆附件有应用于磁悬浮列车供电系统上,但目前销售规模较小。业内另一家企业——永鼎股份在磁悬浮领域也有相应布局。公司此前表示,永鼎股份此前表示,高温超导已在金属加热、超导风机、可控核聚变堆、磁悬浮、超导电缆等新材料应用领域具备应用基础。公司以业内独有的磁通钉扎技术,研制应用于高强磁场工况下的高载流超导带材,推进了在超导感应加热和可控核聚变堆的应用。据了解,磁悬浮根据悬浮力的产生原理不同,主要分为电磁悬浮、电动悬浮和高温超导磁悬浮。高温超导磁悬浮技术利用非理想第二类高温超导体在混合态中的磁通钉扎特性,实现稳定悬浮。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31日,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套高温超导电动悬浮全要素试验系统,在长春完成首次悬浮运行。此次悬浮运行对超导磁体、直线同步牵引、感应供电及低温制冷等超导电动悬浮交通系统的关键核心技术进行了充分验证,标志着我国在高温超导电动悬浮领域实现重要技术突破,也为推动超导电动悬浮交通系统工程化应用奠定了基础。PART.03机车线缆技术创新仍需加力2019年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指出,要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实现3万吨级重载列车、时速250千米级高速轮轨货运列车等方面的重大突破。合理统筹安排时速600千米级高速磁悬浮系统、时速400千米级高速轮轨(含可变轨距)客运列车系统、低真空管(隧)道高速列车等技术储备研发。“十四五”期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有望新增5000千米,这为各类机车车辆及其线缆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随着中国高铁动车和地铁车辆出口的增加,中车正在统一采购标准,制定和完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标准,环保标准。车辆的发展趋势是更轻、更环保,由此要求线缆的尺寸更小、安全性更高。如今,我国已经突破时速400千米级高速铁路和600千米级高速磁悬浮铁路的关键核心技术,并且生产了样车。机车线缆生产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充分满足上述两种列车的运行条件。同时,中车对机车线缆的禁限用物质和环保TVOC要求也在增加,机车材料厂和线缆生产企业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从材料源头开始到工艺处理都需要下精力研究,使之彻底满足中车的要求。还需注意的是,我国机车车辆技术是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应高端数据线缆、以太网电缆仍然以进口品牌为主。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高端数据线缆、以太网电缆、同轴电缆等高端通信电缆以及基础原材料都迫切需要进行国产化替代,以为国家交通运输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来源 | 上缆所传媒引用 | 观察者网、北京商报、新民晚报、科技日报、央视财经、《中国电线电缆行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文字 | 常 佳编辑 | 常 佳审核 | 何晓芳【免责声明】本文所收集的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文章仅供参考。如本文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速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近期,上海电缆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缆所”)与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核工院”)共同合作的“1E级电缆状态鉴定及寿命监测试验”项目成果以美国电力研究院(EPRI)技术报告“Condition-Based Qualification of Class 1E Cables”形式正式发布,系国内首个核电1E级电缆状态鉴定(以下简称“CBQ”)操作规程,研究成果为保障核电厂电缆日常安全运行和维护提供了更加精细化和规范化的实施方案。美国电力研究院(EPRI)技术报告核电电缆在核电厂纵横交错并遍布各个角落,起着“血管”和“神经”作用,特别是安全重要1E级核电电缆,是核电站机组得以在可控状态下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因此,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以及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开展了大量研究,初步构筑一套核电电缆制造、鉴定、状态监测及老化管理标准规范体系,但仍不完备,特别是缺乏关于核电厂电缆老化方面的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实施细则。LOCA试验通过与上海核工院方面的充分对接与协作,上缆所中央研究院洪宁宁博士带领项目组从参与技术方案设计、到试验规程细化、再到繁琐复杂的试验过程执行,系统的完成了对成品电缆及绝缘线芯的状态监测试验方法研究,热、辐照老化以及DBA事故的模拟试验。为了更进一步获取电缆状态鉴定临界点,建立一套更加完备有效的状态鉴定与寿命监测方法体系,在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将设计状态鉴定试验分为4个独立试验组(P1\P2\P3\P4)开展,分别验证电缆满足预期工作寿命、研究潜在状态指标的单调趋势和适用性,研究获取电缆性能极限的操作方法,摸索电缆在设计基准事故下的状态终点,研究核辐射、高温的刺激强度、加速方法、加载方式与状态指标的对应关系,判定合适的状态鉴定指标。团队历经三年,开展项目攻关,获取了必要的鉴定与状态监测等实际数据,探索出标准化的状态鉴定方法,并将此作为电缆鉴定和寿命管理工作的基石,为编制核电电缆状态鉴定标准及老化管理导则建立实际支撑。上缆所深耕线缆可靠性这一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多年,陆续开展过“核电电缆材料一致性研究”、 IAEA电缆协调研究项目“Benchmark Analysis for Condition Monitoring Test Techniques of Aged Low Voltage Cables in Nuclear Power Plants”、“机车电缆选型建议与老化预研”、“舰船电缆寿命验证试验”等系列研究,在电缆状态监测与老化管理方面打下了坚实的研究基础,为保障高端装备用线缆的可靠性运行提供坚强的后盾。上缆所旗下上海国缆检测股份有限公司自1983年成立以来,持续引领中国线缆检测技术的发展,其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核电LOCA试验系统”能够满足和包络所有目前我国在建和运行的核电机组的LOCA试验要求,其综合性能达到同类试验系统的国际先进水平。来源 | 青春上缆所 原文有改动编辑 | 常 佳审核 | 何晓芳【免责声明】本文所收集的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文章仅供参考。如本文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速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近日,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海洋石油122”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在青岛进入最后的总装集成冲刺阶段。在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工人对“海洋石油122”进行上部模块总装作业。“海洋石油122”主体由船体和上部功能模块两部分组成,最大直径约90米,主甲板面积相当于13个标准篮球场,高度相当于近30层楼,总重约3.6万吨,由近50万个零部件组成。“海洋石油122”设计排水量达10万吨,最大储油量达6万吨,设计寿命30年,可连续在海上运行15年不回坞。“海洋石油122”采用新型的圆筒结构设计,相对传统的船型结构可有效降低油田开发与运营成本,通过自主研制海陆一体化智能中控系统,在台风来临时可切换到“智能台风模式”,实现在台风期间“无人化”生产,为海上油气田设施的智能化和数字化建设提供一种全新模式。中国海油“海洋石油122”建造工程师马霖介绍说,项目在中国国内首次在海洋平台采用新型天然气脱硫装置和双燃料发电机,可以充分利用油田伴生气,有效提升了项目的绿色节能水平,大容量液压潜没泵等一系列关键装备都实现了国产化。上部模块承担着油气处理、动力输出等核心功能,相当于“海上油气加工厂”的“心脏”。“海洋石油122”上部模块包括工艺、电气、动力、生活楼等8个单体,总重量约8900吨,集成了713台关键设备,电缆总长可以绕北京五环近4圈,模块底部立柱与船体对接精度达到毫米级,两个模块之间的最小间距不足成年人手掌的宽度,施工难度极高。12月4日,工人在建造中的“海洋石油122”上进行电缆铺装作业。这个圆筒型的“海上油气加工厂”被形象地称为“超级能源碗”。由于这些模块由几十万个零部件组成,集成度很高,所以里面的空间非常狭窄。工人师傅们在铺设电缆时,很多时候都需要蹲着,小心挪动才能够完成一系列操作。而像这样的高难度施工,几乎涉及所有的工种。自2022年3月开工建造以来,面对工期紧张、技术空白多、施工管理难度大等诸多难题,该项目团队集中力量进行科技攻关,攻克圆筒型浮式生产装备系统设计、高精度建造集成等一系列难题,实现15项关键技术设备自主化应用,使中国具备了根据不同油田、不同海域,自主设计制造不同类型深水油气装备的能力。据了解,“海洋石油122”计划于2024年上半年建造完工,将应用于中国第一个深水油田——流花11-1油田,屹立在324米水深的南海深水区,每天能处理约5600吨原油,成为开发中国深海油气资源的又一重器。来源 | 上缆所传媒引用 | 新华网、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新闻网文字 | 常 佳编辑 | 常 佳审核 | 何晓芳【免责声明】本文所收集的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文章仅供参考。如本文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速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12月5日,从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电力研究院)获悉,由该院牵头研制的新型110kV接枝改性聚丙烯绝缘环保电力电缆,已顺利通过全部型式试验检测,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产品设计要求,这标志着由我国掌握原创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电压等级接枝聚丙烯环保电力电缆研制成功。今年年初,由南方电网公司牵头研制的10kV、35kV接枝聚丙烯环保电力电缆陆续投入工程应用。然而,由于高电压等级接枝改性聚丙烯绝缘电缆对材料的洁净度、电缆生产线改造要求更为严苛,成品电缆需满足微孔杂质、偏心度等指标,绝缘厚度增大后相关工艺控制更为困难。(点击回顾→南方电网首条35kV低碳环保型接枝聚丙烯绝缘电力电缆应用于广西平陆运河建设)为攻关更高电压等级环保电力电缆的研究和应用,南方电网公司联合清华大学、中国石化、中天科技等产学研用单位组建了跨单位、跨专业联合攻关团队。据电力研究院输电所电缆专家余欣介绍,团队优化电缆料配方及制备工艺,采用先进的水相悬浮接枝技术对聚丙烯材料进行结构优化和性能调控,改造110kV电缆生产挤出、冷却等关键装备,解决了聚丙烯绝缘电缆三层共挤、内应力控制等难题,突破了聚丙烯电缆材料体系、工业化制备和电缆挤塑工艺等关键技术。经型式试验验证,该电缆系统导体长期运行温度可达105℃,与长期运行温度90℃的传统交联聚乙烯电缆比较,载流量可提升10%以上,有效解决部分电缆线路输送容量卡脖子问题,为我国电网中、高压电缆绿色经济运行提供重要支撑,也进一步验证了聚丙烯材料接枝改性技术和聚丙烯电缆加工性能,为更高电压等级环保电力电缆研制奠定基础。南方电网公司特级专业技术专家彭向阳表示,该新型环保电力电缆采用化学改性聚丙烯绝缘材料生产,具备低生产能耗、高运行温度、无交联副产物、可回收利用等特性,拥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推广价值,符合新型电力系统装备绿色低碳发展趋势,是电缆行业的重要技术方向之一。来源 | 科技日报编辑 | 常 佳审核 | 何晓芳【免责声明】本文所收集的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文章仅供参考。如本文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速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11月30日,武汉至南昌双回1000kV线路工程长江大跨越段架线施工完成,这是国内跨越长江线束最多的特高压工程。国网湖北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辉青表示:“此次跨越长江档距1728米,导线弧垂最低点116米,跨越难度大,为了精准控制弧垂误差,我们全过程采用数字化管控,配备了智能监测定位,和全景高清摄像等设备,确保导线对江面的安全距离。”在湖北阳新县和蕲春县长江两岸,随着最后8根架空导线平稳过江,标志着62根架空导线在高325米的特高压铁塔的支撑下飞跃长江,武汉至南昌双回1000kV线路工程长江大跨越段顺利完成架线施工作业。朱辉青介绍道:“施工过程中,我们先用无人机将引绳穿过铁塔滑轮,再用船只牵引过江,然后两岸分别布置牵引机和张力机,牵引导引的同时施加张力,提升过江导线,完成跨江作业。”武汉至南昌双回1000kV线路工程起于特高压武汉换流变电站,止于1000kV特高压赣江站,共架设451.75km线路,计划2024年6月底线路具备带电条件。投运送电后,将形成华中“日”字形特高压交流环网,华中省间电力交换能力将大幅度提升,实现“风光水火”多能互补运行,能更好地满足华中地区的用电增长需要。来源 | 长江云、湖北日报编辑 | 孙文辉 常佳审核 | 何晓芳【免责声明】本文所收集的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文章仅供参考。如本文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速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进入12月,上海将迎来一年中最冷的两三个月,迎峰度冬保供工作成为能源电力行业的重中之重。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市南供电公司的运维人员张寒,1日一大早就来到长春变电站。在他脚下,有一个-196℃的极寒世界。这里是世界首条35kV公里级超导输电示范工程的进口端,张寒当天的任务就是对超导电缆运行的终端设备和外部环境进行巡检。“主要是为了监测整条线路的运行环境是否安全稳定。”国网上海市南供电公司总工程师宗明表示,对于示范工程而言,超导特性是它有别于常规输电线路的关键所在。据了解,超导输电工程的一个难点就是如何维持电缆的超导态,也就是如何使电缆中的输电介质始终处于其临界温度及以下。“所以科研人员就想办法让线缆被液氮包裹起来。”宗明说,独特的电缆结构设计解决了这一难题。如果把这条超导电缆剖开,大家会看到独创的、类似“三色圆珠笔”的结构——外层的双层柔性真空绝热管中,包裹着三股相互绝缘的超导缆芯,仿佛三根“笔芯”,用以传送三相交流电。运行时,“三色圆珠笔”里充满液氮,在冷却系统加持下,让整条输电线路始终处于-196℃的临界温度。“实时电流:517A,运行压力:正常,通道环境:正常……”宗明打开超导电缆在线监测平台,查看着示范工程各监测点的监测数据。据介绍,在示范工程沿线,共布设电缆工作井9处,安装了21个智能井盖、80个智能地钉、9个可视化联动装置,以及液氮监测设备和光纤测振装置,搭建起了一张电缆系统运行的监控网。“这些设备的数据全部接入了超导电缆在线监测平台,可实时显示电缆运行温度、压力、电流、通道环境等多维度参量信息,呈现超导电缆及通道内、外部环境的运行实况。”宗明介绍,遇到异常情况,监测系统会发出实时预警,同时可以实现超导电缆系统的无人值守智能调控。线上监测、线下巡检。为确保万无一失,国网上海市南供电公司还组建了一支多专业运维小组,针对重点区域设备开展红外测温以及电流、温度等重要参量的线下巡检监测,实现对示范工程的全方位立体式守护。不仅如此,宗明和同事们也会定期对超导电缆进行检修试验,分析超导电缆投运后的真空层、冷却层状态变化及绝缘老化情况等,结合日常运维工作,形成工程运维、状态评价技术体系,并完成运维数据库搭建,进一步填补了相关数据空白。“我们还搭建了一套用户负荷‘画像’数据库及预测系统,实现对不同温度条件下各用户电流曲线的模拟仿真,帮助调度控制人员更好地预判负荷变化情况,使调度更精准更高效。”宗明表示,示范工程供能用户涵盖居民楼、交通枢纽以及大型商业、产业园区等多种类型,用能习惯千差万别。为做到既能满足不同用户对用电质量的需求,又确保超导示范工程精准保持在合适的负荷区间且不会发生过载情况,运行近两年时间,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还充分验证了超导电缆带大负荷运行能力以及制冷系统裕度等,并获得了相关数据。前段时间,在各项条件具备且确保用户可靠供电的情况下,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通过电网运行方式调整,实现用电负荷向超导输电工程的集中,进一步验证超导输电工程在2200安培的设计载流量和极限承载能力。保持负荷高位运行期间,最高电流达2160.12A,刷新了我国商用超导输电工程最大实际运行电流的纪录。其间,示范工程的电压、频率、冷却系统功率等重要参数均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各系统运转良好,示范工程的整体可靠性得到全面验证。“迎峰度冬,我们信心满满。”宗明表示,这是一个里程碑,也是一个新起点。“未来,我们还将在公里数和电压等级上继续探索,发掘超导电缆更多的应用场景,将绿色低碳的理念融入到发电、输电、供电、用电的每一步。”如今,作为世界首条35kV公里级超导输电示范工程,自正式投入运行以来,这条线路已连续安全稳定运行超过700天,累计为上海徐家汇商圈等徐汇区核心区域4.6万户用户供电3.2亿度,开创了公里级超导电缆在大型城市核心区域运行的先例。上海电缆研究所下属上海国际超导科技有限公司为本项目提供了超导电缆、中间接头、超导终端、液氮回流管、制冷及监控系统等关键装备部件。来源 |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原文有删减编辑 | 孙文辉 常佳审核 | 何晓芳【免责声明】本文所收集的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文章仅供参考。如本文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速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12月1日,国内首艘海缆水面巡检无人艇在厦门投入使用,它将替代传统人力完成海上作业,大幅提高海缆巡检效率和精度。在厦门电力进岛第一通道220kV春围II路附近的海域上,这艘智能化的海缆水面巡检无人艇正在展开作业。据介绍,220kV春围II路海缆段是国内在运的220kV充油海底电缆,它承担着厦门岛内约四分之一的电力供应。以往,巡检这段海缆大多靠人工巡视和视频监测,存在一定的视觉盲区。如今,这款海缆水面巡检无人艇具备一键自主巡航、智能避障、远程控制等功能,还能根据海缆的位置和状态,调整航行速度和探测距离,实时跟踪海缆保护区域内的作业,并回传画面到监控中心,及时发现风险隐患点。同时,无人艇还搭载多种类型的水下声光探测设备,实现水下地形地貌、海缆路径走向、管线埋深等探测作业,并能通过高分贝喇叭驱离入侵海缆保护区的船只。无人艇拥有强续航能力,可在海上连续作业约5个小时。国网厦门供电公司电缆中心电缆修试工程师徐宏斌表示,无人艇替代了传统人力高强度、高风险、重复性的海上作业,单次巡视时间从之前的6小时缩减至1小时,大幅提高了海缆的巡检效率和精度,降低人力成本和安全风险,纯电无人艇也具备更高的环保性。来源 | 台海网、厦视新闻编辑 | 常 佳审核 | 何晓芳【免责声明】本文所收集的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文章仅供参考。如本文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速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11月20日,由山东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海缆工程分公司承建的华能山东半岛北BW场址海上风电项目220kV海底电缆及附属设施敷设工程完成约1.2km海缆登陆任务,并顺利开展埋设犁平稳下犁工作。据了解,此次敷设的海缆由宜昌起帆于9月初交付。11月19日7:00,该工程第一根海缆登陆正式开始,并于14:10完成最艰难阶段的约1.2km海缆登陆任务,20:00顺利完成埋设犁平稳下犁工作。该工程海底电缆及附件设施敷设共计2回,每回约26.6km,这是2021年海缆分公司成立以来首次开展该项业务,预计今年12月底完成海缆敷设任务。施工现场采用2台布缆机与3台挖掘机相配合的施工工艺保障海缆敷设路径精度与进度,确保220kV海缆按要求完成敷设。项目部针对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重点加强沙滩段土质松软、电缆管口受涨潮影响后会出现积水、养殖户民事纠纷等因素,加大组织技术人员研究土质工作,充分准备水泵、雨裤等设施用具,并设立专门民事人员等措施,进一步顺利保障了海缆敷设施工按期、保安全、高质量的组织开展。该项目作为山东电力第一个220kV海缆敷设项目,将进一步助力服务全省实施绿色能源、清洁能源,促进“双碳”目标实现。来源 | 济南时报编辑 | 常 佳审核 | 何晓芳【免责声明】本文所收集的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文章仅供参考。如本文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速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既能充电又能发电的停车棚、极寒高温都不会爆炸的陶瓷储能电池,特别是,拗折1万次也不会断裂的电缆……在近期的深圳高交会上,新能源产业链的“黑科技”产品备受瞩目,这些产品也将为深圳建设“超充之城”赋能。浙江万马专用线缆科技有限公司展出的电缆能做到耐油、耐水、耐腐蚀,还具有抗拗折、耐磨的特性。01新能源材料“黑科技”提升绝缘漆性能参数在本届高交会上,新能源材料频现“黑科技”产品。一款名为“聚酰亚胺高介电涂料”的新能源汽车驱电机涂料,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备受关注。这款产品是江西师范大学研发的新一代绝缘涂料系列产品之一。据了解,目前同类的高性能漆完全依赖进口,但即使是进口漆也难以做到15伏/微米的高PDIV值。而江西师范大学展出的成果却能达到22伏/微米PDIV值,比目前国际水平更高。“可以说,这一高性能漆全面提升了绝缘漆的性能参数,实现了既耐高温油水又耐电晕的复合涂层核心技术。”江西师范大学方面透露,该高性能绝缘漆经国内漆包线龙头企业试用,测试性能优异,有望在未来推广使用,这一新技术将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02电缆拗折1万次不会断电缆可以说是新能源汽车充电快慢、是否安全的关键所在。浙江万马专用线缆科技有限公司展出了其先进的电缆技术,包括其为新能源汽车特别研发的EV系列新能源车内高压电缆及成套的新产品。“即使拗折1万次、磨损5万次,也能正常使用。”据了解,这款新能源车内高压电缆有着良好的阻燃性能和耐化学性能,不仅能做到耐油、耐水、耐腐蚀,同时还具有抗拗折、耐磨的特性,保证了电缆的使用寿命。03线缆企业竞逐液冷超充赛道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技术长期受到关注,充电桩也是新能源行业的研发重点。在超充站前,华为数字能源“一杯咖啡满电出发”的宣传标语引人赞叹。华为数字能源的全液冷超充据了解,今年4月华为数字能源公司推出了大功率全液冷超充产品,其中,超充主机最大输出功率720kW,通过“功率池化和智能功率调度”,支持超充/快充灵活配置,液冷超充终端最大功率600kW,最快能够接近“一秒一千米”“一杯咖啡,满电出发”的超级充电体验。这一款产品充电范围支持200V—1000V,兼容已有各种车型和规划车型,并支持未来相关创新技术的演进。同时,通过采用先进的“全液冷技术”,现场噪音低于55db,设备防护好、可靠性高,使用寿命可达15年以上。目前,华为已在北京、上海、深圳、318川藏线等多地部署全液冷超充站,诸多领军线缆企业也纷纷在液冷超充赛道竞逐发力。金杯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其拥有液冷超级充电电缆专利,并拥有相关生产设备及生产能力,正在为客户进行产品试制。无锡鑫宏业线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表示,公司自主研发了新能源用交联聚烯烃弹性体绝缘材料,沉淀了轻量化结构设计、高性能宽频复合屏蔽、大功率液冷充电等专用技术以及高稳定性电子束辐照交联、集中供料及自动称量胶料加工、高柔性导体加工等生产工艺。该公司还联合其他产业链企业率先研发出小外径、轻量化、大功率液冷充电线缆结构设计及加工工艺应用于充电站,为国产超级充电桩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并称公司拥有液冷大电流直流充电桩电缆、液冷型高压电缆等底层自主专利知识产权。远程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则表示,其液冷充电电缆尚处于研发阶段,并强调,液冷充电电缆作为一种高效、安全的充电解决方案,可应用于充电站、停车场、超级充电桩等场景。来源 | 上缆所传媒引用 | 深圳晚报、中国商报、金融界、每日经济新闻文字 | 周 炯编辑 | 常 佳审核 | 何晓芳【免责声明】本文所收集的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文章仅供参考。如本文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速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11月26日20时48分,驻马店—武汉1000kV特高压交流工程(以下简称“驻马店—武汉工程”)圆满完成72小时试运行,顺利竣工投产,为豫鄂两省度冬保供互济能力提升再添一道坚强保障。驻马店—武汉工程于2022年3月25日开工建设,总投资38亿元,采用我国自主研发、国际领先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具有“输电容量大、距离远、损耗低、占地省”的突出优势。工程起于1000kV特高压豫南换流变电站(驻马店),止于1000kV特高压武汉换流变电站,线路全长281km。驻马店—武汉工程是华中特高压主网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中“日”字形特高压交流环网建成后,可实现华中电网省间“风光水火”多能互补,提升华中电网的安全稳定水平,保障西部、北部清洁能源的大规模输入,有效满足“十四五”期间华中地区用电增长需求,对服务华中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电网有关负责人介绍,特高压由1000kV及以上交流和±800kV及以上直流输电构成,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输电技术。截至目前,国家电网已累计建成“十八交十六直”共34项特高压工程,初步建成华东、华北、华中特高压交流骨干网架,形成1.3亿千瓦的特高压直流远距离跨区送电能力,促进了“西电东送、北电南供”的蓬勃发展。目前,国家电网已成为全球电压等级最高、装机规模最大、资源配置能力最强的特大型电网,并持续保持全球特大型电网最长安全运行纪录。来源 | 人民日报编辑 | 常 佳审核 | 何晓芳【免责声明】本文所收集的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文章仅供参考。如本文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速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